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雄安新区隆重召开

7月26日,由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雄安新区成功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王玮,中国建科副总裁刘志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驻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新,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蔡成军,特邀嘉宾周昌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坚,标准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巍,标准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兵,以及来自全国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领域的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高校及企业的领导、专家、代表等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标准院副总工程师吴晓晖主持。
▲王玮司领导讲话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王玮在讲话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他对专委会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构建与国家“双碳”战略、安全底线、韧性城市建设深度耦合的标准体系,坚守安全红线;二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突破储运、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夯实标准的科研与实践基础;三是鼓励先行先试,发挥团体标准优势,推动跨领域技术协同与场景创新。
▲陶文铨院士讲话
陶文铨院士在讲话中指出,氢能作为一种零排放、高能量密度、易于储运且应用灵活的二次能源,其独特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储能同样是能源转型的核心环节,国家高度重视储能领域发展,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这不仅搭建了统一的协作平台,更构建了产学研用的纽带,将为解决行业痛点、推动规范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陶文铨院士表示,结合行业需求与自身定位,委员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聚焦前沿技术,推动关键突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关核心技术难题:如降低电解槽成本、提升燃料电池寿命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推进工程实践,打造示范标杆。在数据中心、工业园区等场景,推动氢能与储能融合应用的工程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路径。例如,结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7月8日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在零碳园区中探索储能与氢能的协同模式。三是完善标准化体系,筑牢发展基石。标准是工程的底线、创新的起点,委员会将依托平台,聚焦关键设备、系统集成、安全应用等领域,制定高水平标准,构建系统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提升行业效率、降低工程风险。四是加强技术交流,促进内外联动。组织国内国际多层面的技术交流活动,既要推动国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也要助力我国氢能与储能标准走向国际,实现与国际接轨。
陶文铨院士强调,氢能与储能的规模化发展,从技术突破到工程落地,从示范推广到产业成熟,离不开产学研用的深度协同,更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长期坚持。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本专业委员会必将为我国氢能应用与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刘志鸿副总裁致辞
刘志鸿副总裁在致辞中指出,推进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抓手。成立专委会,是进一步以标准体系统筹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助力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国建科将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汇聚集团技术力量,支持依托单位做好专委会工作。
▲张志新秘书长讲话
张志新秘书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成立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委会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和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简要介绍了协会近年来在团体标准编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当前重点推进的“四化协同”(高质化、体系化、数字化、国际化)战略。希望专委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标准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
▲魏巍董事长致辞
魏巍董事长指出,当前,全球氢能产业链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与多元化发展,我国已将氢能产业置于国家能源战略的突出位置,而这一新兴领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备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石”与“市场准则”,此次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设立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委会,正是为了推动构建一套覆盖全产业链、跨领域协同、兼具前瞻性与兼容性的标准体系,对行业规范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标准院作为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的核心骨干企业,以“标准、设计、研究”三大基础业务板块为核心,已形成覆盖建筑、能源等多领域的标准研制能力,为氢能与储能在工程领域的落地积累了实践经验。标准院将充分调动院内优势资源,为专委会的学术交流、标准研制、技术推广等核心工作提供坚实的平台保障与组织支持,绝不辜负各位领导和全体委员的期望。
▲吴晓晖副总工程师汇报筹备工作情况
吴晓晖代表专委会筹备工作组向大会作筹备工作情况汇报,介绍了成立专委会的背景意义、筹备过程以及第一届委员会组成情况。
会上宣读了协会关于同意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负责人候选人人选的批复,吴晓晖宣读选举投票结果。会议通过投票方式,选举陶文铨院士为主任委员,李兵为常务副主任委员,李印实、张波、郭航、张彦虎、潘志灏、吴登国、王仲、丁洪元、董伟、田红梅为副主任委员,吴晓晖为秘书长。
▲王玮司领导、张志新秘书长分别为陶文铨院士、李兵副总经理颁发主任委员及常务副主任委员证书
▲颁发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证书
▲刘坚副主任作主旨报告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坚围绕氢能与储能技术分享了发展现状、挑战及前景。针对发展现状和难点,提出如下建议:突破储能核心技术,尤其是长时储能,完善市场机制;氢能需政策支持,推动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全产业链研发及跨领域标准协同。
大会同期召开了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专委会秘书长吴晓晖主持会议。经主任委员提名,会议审议通过了李楠、张林振、顾盼、余学娟为专委会副秘书长。魏巍、蔡成军为副秘书长颁发证书。会议审议通过了委员会制度建设文件和第一届委员会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
▲魏巍董事长、蔡成军副理事长为专委会副秘书长颁发证书
▲董伟委员发言
中煤能源(雄安)有限公司筹建组负责人董伟作为委员代表作了主题为《煤氢联动创新,融合协同发展》的发言,强调了中煤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积累,结合雄安新区的创新基因与政策优势,中煤能源将以“工程必定有我”的担当,走好煤氢协同发展之路,为能源结构转型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邵浪董事长发言
伟润(新疆)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浪作为委员代表发言,介绍了新疆当地的储能布局,在新疆当地已投产的储能项目的运行现状。新疆当地对于光伏发电、算力中心的产业支持。
大会还同期召开了氢能和储能标准化学术交流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林振主持。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蔡成军介绍了协会“高质化、体系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及协会40年标准化工作历程、2400余项发布标准及18类典型案例,建议专委会开展氢能与储能标准体系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李印实探讨制氢技术(碱性、PEM、SOEC电解槽)的优缺点与挑战,分析长时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强调氢能在大规模储能中的潜力及标准对储运的关键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褚凤鸣教授分享人工智能在液流电池中的应用,包括多场耦合模型、流道优化、健康状态预测等,提升电池性能与效率。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葛志伟介绍热化学储能与氢基储能,结合多能融合场景,指出标准对技术安全应用的重要性。
同杨低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志灏分享同杨低碳在零碳园区的实践,涉及综合能源系统中氢能与储能的应用及项目的经济、环境等价值。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氢能应用与储能设施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委员会将做好氢能应用和储能设施工程领域标准的组织建设工作。在国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机制支撑下,制定和完善该专业领域的有关技术标准。促进该领域内的技术交流和推广、协同创新,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