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项目奖一等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介绍
一、标准的编制单位、参编人介绍
编制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参编人:黄锡璆、黄晓家、许海涛、李辉、张同亿、林向阳、涂路、刘强、褚波、陈兴
二、标准的编制背景、编制目的和意义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原有的医疗设施难以面对病毒的肆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地必须应急建设专门的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住建部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工作的精神;为满足患者快速隔离、治疗的需求;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同时又要确保应急医疗设施高效安全运行;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促进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指导,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积极组织各专业专家,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些年国内外传染病医疗设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该标准。
本标准的编制有效支撑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和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标准中各种技术措施适应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特点,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标准简介
本标准总结国内已有经验,吸收国际技术,按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隔离易感人群的防疫基本原则提出了以下创新点:
1.运用整体防护理念
本标准提出在应急医疗设施中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换班生活区,实行新的卫生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从原来仅一个病区或一栋建筑的体系,到从应急医疗设施和传染病医院整体来划分卫生安全等级,以有效防止应急医疗设施内部的交叉感染和传播。
2.统筹医患人流、物流流程,防止交叉感染
为防止污染区的污染空气倒流至半污染区和半清洁区,引发感染医务人员,建筑门、传递窗及其它建筑部件均需严格按照单向气流方向设置。同时本标准对不同性质的人流、物流做严格限定,相互避让。
3.制定了避免设施早期失效,减少维修带来感染风险的措施
应急医疗设施建成后即时应用,没有调试期和磨合期,因此强调机电设备器材应安全可靠、耐久、少维护或免维护,以确保应急医疗设施即时投入使用,高效运转。
4.制定了病房收治患者的技术原则
为防止病毒对外界传播感染,所有病房均为负压病房,疑似患者应单独处于一室,避免相互感染,确诊患者可以采用双人间。复杂病情患者、病情危重或具有超级传播特性的患者,应单独处于单人负压隔离病房,并严格气流组织,增加换气次数,避免干扰其他患者,降低感染医务人员的风险,实现对交叉感染的严格控制。
5.制定了不同卫生防护区间之间隔离通过技术要求
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相邻空间之间进行气流组织设计,并形成卫生安全屏障的间隔小室,通过更衣、沐浴、换鞋、洗手等卫生处置的通过式空间,联通不同卫生安全等级之间的空间。
6.采取并制定污水二级加强消毒处理工艺和参数
尽管现代微生物技术大幅提高,医疗污水可以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但效果很难保证,因此综合考虑应急医疗设施的高效运行,推荐采用消毒工艺处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医疗设施生活污水。
7.提出负压及负压隔离病房空气流动参数和运行要求
针对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染的传染病,一般应与患者至少保持1m的距离,自然通风量每位患者至少为60L/s,并采取定期清洁和消毒等措施,防止感染。而针对一些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会增加传播冠状病毒的风险,例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等。为确保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的医护人员的安全,本标准在研究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要求上述操作应在充分通风的房间里操作,即每个患者的空气流量至少为160L/s的自然通风量,或每小时至少换气12次/h,并使用机械通风控制空气流动方向,形成负压,并将房间里的人数限制在患者护理和支持所需的绝对最低限度。
为防止污染区域的空气通过通风管道污染较清洁区域的空气,本标准要求送排风系统分区设置,并保证空气压力梯度,防止空气流入较清洁区域。
8.提出应急医疗设施氧气供应系统的技术原则
本标准提出,每个床位宜设置2个医用氧气终端,确保出现单一故障时仍能够连续供氧。其他医用气体根据医疗需要设置。医用氧气设计流量宜按床位数同时使用率100%计算。上述措施能有效提高了供氧气的可靠性,提高重症病患的治愈率。
9.提出应急医疗设施电气保障技术措施
本标准提出,不间断电源装置供电范围为: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室、计算机系统及网络设备等。通风系统在应急设施中非常重要,是保证不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为减少其他负荷故障检修时对其影响,应在变电所(配电室)处将通风、空调以及其它负荷分开供电。
四、标准的实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T/CECS661-2020)于2020年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印刷,免费赠送给各地住建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在如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扩建(临时)项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集院区等多个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凭借其技术合理性与经济性,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相关政府、医院的广泛好评,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起到了质量和安全保障作用,为全国的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主编故事
本标准总体负责人黄锡璆博士,1957年从印度尼西亚归国, 1984年公派赴比利时卢汶大学留学深造, 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心怀拳拳赤子之心,义无反顾毅然回国,开展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努力将国外先进的医院设计理念与技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为推动我国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发展,缩短我国医院设计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黄锡璆博士关爱社会,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等机构组织的公益活动,推动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基本医疗设施工作。
2003年“非典”疫情流行暴发,接受北京政府的紧急任务,黄锡璆博士主持了小汤山应急医院设计工作。为控制北京非典疫情做出贡献,受到上级部门、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医管局专家肯定与好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作为79岁高龄的老人,黄锡璆博士积极响应党中央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召,向党组织递交了亲自手写的抗击疫情请战书,表达了愿随时听从组织安排,赶赴前线,参加疫情抗击工作的决心。担任中国中元应急技术专家组组长,对武汉火神山医院设计进行技术指导。在他的带领下,时隔17年,小汤山设计团队再次集结,在接到武汉建设局的请求支援信函当日下午,即将修订完善的小汤山医院图纸送达对方,并持续关心提出建议,获相关单位好评。黄锡璆博士整个春节假期每天坚持到岗工作,指导多项应急医疗项目设计工作,并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主持编制完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救治设施设计导则(试行)》。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锡璆博士从业至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12年荣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2013年被国机集团授予“国机精神楷模”荣誉称号, 2020年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黄锡璆博士一生耕耘,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位普通党员、一位基层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执著精神、科学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勤勉的学习精神,以及爱国利民、淡泊名利、谦逊简朴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