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研究 > 重大课题 >
刘东卫:开放建筑是站在未来思考今天
作者:admin 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最近几年,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在学习国际先进的开放建筑建造方式的同时,研发与填充体新型装配式住宅相关的建筑支撑体技术,先后完成许多商品房和保障房的示范工程项目,上海绿地葳廉公馆和山东鲁能领秀城等中国百年住宅试点项目对国际先进的开放建筑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吸收转化和实践。
  在苏黎士举行的2015年世界开放建筑大会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作为中国开放建筑研究与实践者进行主题发言,也使中国在开放建筑领域取得的进步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认可与肯定。
  在10月21日举行的2016北京•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间隙,中国建设报记者对刘东卫进行了专访。
 
  中国建设报:标准院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世界知名专家,那么关于开放建筑的概念,是否根据各国不同的实践又有所区别呢?
  刘东卫:开放建筑的建造方式、供给模式及其建造体系源自欧洲并主要流行于欧洲地区,也有许多是日本从上个世纪中叶伴随着住宅产业发展所不断开发实践的SI住房建造体系。尽管这些住宅建筑体系从建造技术层面都可划归为开放建筑体系,但其发展背景还是有所差异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在社会住房建设中荷兰的公共住房组织和哈布林肯先生就提出了支撑体住宅理论及其体系。当时,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成为主导全球发展的主题思想,更多是基于社会与城市以及居住者个性化的基本思想,其落脚的建造技术方法体系最先奠定了开放建筑的核心性基础并影响至今。
  开放建筑理论及体系从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的2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实践,在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得到全面普及,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应用开放建筑方法进行了许多实践性建设,在世界范围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住宅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结合发展中的住宅部品产业,以推动可持续性社会发展建设为战略,大力推动了SI住宅的建设实践。在SI住宅建造体系上的发展更是近几十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发展,并成为这一发展脉络在住宅建设中的生动反映与写照。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发展起来的SI住宅,通过S(Skelton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的分离,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特色,同时兼备低能耗、高品质和长寿命的优势,在世界住宅工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建设中得到广泛普及。
 
  中国建设报:在我国,行业对于开放建筑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房地产的“黄金十年”似乎对于住宅领域的技术革新、理念革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环境。
  刘东卫:我们国家在整个建筑行业里研究开放建筑的人还是太少了。从国际经验来看,开放建筑在住宅工业化建造方面突破了传统建筑设计建造方法,它并非是一个局限于设计方法层面的理论及体系,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形成了体系化的新型工业化设计建造通用体系及其供给方式。当前在建筑工业化方式转型和住宅供给模式改革的新时期其意义尤为重大。
  从我个人的理解看,开放建筑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建设模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建筑具有长久优良品质、可建造更长寿命化的建筑,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优良的资产。每一个家庭在这个建筑物里面不管是住50年、60年、70年,房子都随着生命周期进行调整变化,它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而从节能、环保、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对国家、对老百姓都有很大价值。
  我们今天讲的住宅产业化,理念上和过去需要有很大不同。我们在几十年前就用过PC技术,但在今天再谈推广产业化,就应该强调支撑体和填充体的分离,更多考虑未来长期使用和管线维护等问题。中国住宅建设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型时期,要实现住宅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研发开放建筑的工业化体系与集成技术是住宅建设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课题。
 
  中国建设报: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新建住宅的增速会不断下降。以北京为例,目前二手房成交量已经远超过新房市场,那么既有住宅建筑的重新装修和改造未来是否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刘东卫:这个问题非常好。填充体和内装产业的关联非常紧密,日本就通过主体工业化、内装产业化来划分界限,这也是建筑做出高品质的重要前提。因为日本和我国人口密集、持续建设的国情接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型发展上具有很大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开放建筑在住宅工业化建造方法推广普及上,日本也是内装产业在全世界最领先的国家之一。
  以开放建筑的方法,建筑支撑体内装体系与方法在国际上得以瞩目并广泛应用,其工业化部品也正是解决既有住宅改造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支撑体方法的生产与供给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既保障了住宅的可变性和居住性能的提升,也使得住宅建设模式向长寿化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如果将内装产业独立来看,是对整个行业有战略影响的,在日本内装是可以和主体并行,甚至比建筑结构主体工业化还重要的一个未来产业方向。对于现在既有建筑改造而言,将来的节能环保都是在原基础上很难解决的大包袱,房屋的品质问题也会出现。但如果把建筑结构的支撑体和装修的填充体分开来考虑,那么未来就更容易实现可变化可改造,施工非常方便简单,也不用再去混凝土结构里刨管子了。从今年开始,我在尝试着把既有建筑、老旧建筑采用建筑填充体的内装技术来改造,这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应该说,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但是我们的产业化技术和部品储备还不能支撑这种产业化的改造方式。开放建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房子结构主体不应也不会拆除,但你可以非常方便地再次装修改造。
 
  中国建设报:据我了解,你在一些政策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建筑理念的建造技术,那么目前的经验和反馈如何?
  刘东卫:我刚才提到,我们全社会对于开放建筑和内装产业的认识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包括我们的既有建筑改造等。与此同时,很多新建建筑在建造时也都没有贯彻这些思想,所以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识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们以开放建筑的建造方式,结合建筑支撑体和填充体分离的方式,以工业化的建造方式解决多样的居住需求,即在工业化住宅的建设过程中实践了许多工业化技术。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一样,都要考虑全寿命周期的使用,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量很大,当前仅仅体现在建设问题上,但将来需要更多应对的是物业管理检修等环节的问题。例如,采用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填充体是SI体系工业化的发展途径,可以提高住宅在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价值。目前看,我们的实践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也具有更长远的环境效益。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