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新闻 >
恪守“标准之道”打造“卓越百年”——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鸿
作者:admin 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刘志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恪守“标准之道”打造“卓越百年”
它,是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唯一归口管理单位,为推动新中国标准设计事业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主编完成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工业厂房标准设计,组织编制我国首套建筑抗震详图标准设计,主导编制我国首个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国际标准……
它,是工程设计领域的生力军,于祖国建设蓝图上绘就浓墨重彩:作为第一批参与深圳特区创建的设计单位,在“深圳速度”的革新与突破中勇立潮头;先后完成各类工程设计项目数千项,并主持了我国第一批住宅小区的试点工作,开启了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浪潮……
它,是锐意创新、多轮驱动的“非典型”设计院,顺应市场需求在不同业务领域、业务模式中开疆拓土:提出装配式建筑“四大”体系;承接地铁人防总承包项目——北京地铁昌平线一期工程;为推动中国建筑部品、产品、设备、设施的发展和质量提升,勇做行业最早专门从事建筑产品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企业……
它,就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准院”)。栉风沐雨63年,标准院一直积极投身国家建设、顽强拼搏奋进,在新时代谱写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篇章。
这样的辉煌是如何铸就的?就请与我们一起倾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鸿讲述“它”的故事。
 
标准立,坚守初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工程建设领域,标准和标准设计是技术规格的载体,是行业的“龙头”和行事的“规矩”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标准设计之路,正是源于1956年一个单位的诞生……
 “经过63年的发展,一代代标准院人用不懈的拼搏、传承和创新,换来了如今标准院备受尊重的高端技术集成服务商的成就。在这63年中,‘标准’始终都是‘立院之本’。”刘志鸿接受采访时强调。
1. 这与当初标准院诞生背景密不可分。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程建设领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设计赶不上施工、施工赶不上建设”。195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大量采用标准设计和重复使用图纸,是加快设计速度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同年5月,国务院做出决定,要求“加速编制并广泛采用标准设计”;10月,原国家建设委员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标准设计的规范性文件,成立了从事标准设计的专门机构——国家建委标准设计院(即标准院前身),担负起创立和发展标准设计、服务国家工程建设的重任。成立后,其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全国性工业厂房标准设计,应用面积超过6亿平方米,对新中国工业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邢台大地震,标准院迅速组织编制我国首套建筑抗震详图,开启了我国建筑抗震的新篇章;编制了建筑制图标准始祖——《建筑制图标准》;此后,先后制定了模数协调的第一个标准——《建筑统一模数制GBJ2-73》、最早的人防工程标准以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多个重要标准……标准院从初创到后来发展,始终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锐意进取,勇创标准设计领域一系列的“第一”,为我国的标准设计事业发展披荆斩棘、开辟天地,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标准院主编的部分图集

作为国家工程建设领域重要技术依托单位,标准院已主编、参编我国的国家和行业重要标准规范200余项,管理相关标准500余项;负责ISO国际标准《模数协调》和《建筑弹性》的编制工作。作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唯一归口管理单位,全力配合国家建设战略,组织编制国家标准设计共10个专业600多项,在全行业累计推广发行5000多万册,应用于全国90%的建筑工程,为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建设效率、推动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务实创新,技术报国
“创新点在哪里?”每当项目或工作完成时,这似乎已成为标准院每一位员工的必答题。作为中央科技型企业,标准院始终坚持技术报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积极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每年,标准院都会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创新,从一线设计、产品研制到技术体系、建造理念等皆如是。“创新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各层级、各领域工作的关注重点。”对此,刘志鸿自信又自豪。
随着近些年标准院多元化的发展,标准院已经构建起标准与标准设计、规划与工程设计(包括施工图审查)、工程总承包、技术咨询、和产品制造安装等五大业务板块。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工程建设领域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其中技术创新与应用成为关键中的关键。标准院依托自身在标准、科研与实践方面的综合优势,率先向高端技术集成服务模式转型迈进,紧扣国家及行业发展重点,在装配式建筑、减隔震、人防和地下空间等领域确立核心技术优势,勇创多项“第一”“唯一”,以技术引领发展。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标准院勇敢探索,提出全面装配式建筑理念,主编了装配式建筑领域最核心的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为我国实施产业化的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完成了我国首个百年住宅示范项目——绿地南翔崴廉公馆。其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部品集成等各环节均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主体、内装与外围护三体系分离,大幅提升了住居品质和绿色环保标准。该项目一举摘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成为我国住宅升级的标杆产品。

我国首个百年住宅示范项目——绿地南翔崴廉公馆

同时,在新型全面装配式住宅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标准院完成了北京市规模最大、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体系及集成技术的公共租赁住房试点项目——北京青棠湾百年住宅公租房项目、绿色建筑三星项目——北京万科海淀永丰住宅项目等,实现了标准院在主体结构和装配式领域综合一体的集成服务。

北京市规模最大、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体系及集成技术的公共租赁住房试点项目——北京青棠湾百年住宅公租房项目

标准院在减隔震领域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它在减隔震领域的植根发展,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受国家委托,标准院在震后开展防震减灾的调查研究工作,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着眼于减隔震技术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价值,标准院毅然担起央企责任,坚持持续投入、研发、呼吁和推动该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全面启动各项基础性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全力投入主动防震减灾的建筑减隔震研究,承担完成1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编《建筑隔震施工与验收规范》等重要标准规范,持续开展摩擦摆支座、柔性管道、隔震沟等产品研发与升级,研发的相关产品已取得12项专利。
在地铁人防领域,标准院率先研发出系列技术创新产品,攻克多项人防行业技术难题。例如,针对地铁隧道单扇防护密闭隔断门体积大而笨重、无法整体进行吊装、需要现场二次拼装和焊接等问题,标准院进行研发攻关,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创的“双扇门”,避免现场焊接、减少现场作业、利于施工安全、缩短施工周期,同时门扇开启轻便,非常有利于日常维护和临战转换。依托技术创新成果,标准院成功承接北京地铁昌平线一期工程,开拓了地铁人防总承包业务。此后,标准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完善产品系列和核心技术,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包括滑轨式防护密闭封堵板、平开立转式防淹门、承插式钢门框锚固国家级工法等,相关产品和技术先后荣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众多奖项。依靠成套技术和产品,标准院为地铁人防建设提供了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以高端一流服务不断巩固行业领军地位,有力推动了我国地铁人防技术的整体提升。
 
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在受访过程中,除了“创新”,刘志鸿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作为央企,标准院首先要肩负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进步的使命担当,这永远比单纯的产值更重要。”刘志鸿多次强调。
这并非空话,标准院在63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践行着这一理念。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西藏,标准院专家总是在第一时间奔赴地震灾区,凭借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并圆满完成应急评估及灾后重建工作。
作为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承担单位,标准院承担着全国18个重要行业协会组织管理工作,全力推动国内行业标准化;同时,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59、TC162、TC10/SC8国内对口技术单位和Building SMART中国分部,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的信息跟踪、研究转化、编制讨论、投票表决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标准院已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标准领域投票413项,实现标准转化43项,强化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2018年10月,在标准院举办的国际会议周,ISO机构相关专家与我国标准化方面的专家合影

此外,标准院还牵头承担了住建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课题,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首次全面开展“一带一路”标准研究,对于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城镇住房质量问题多发、建筑能耗较高、适老化及精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标准院倾尽技术力量,从提升居住品质和降低资源环境负荷两个方面入手,率先提出“建筑长寿化、建设产业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即住宅“新四化”的核心价值,为房地产领域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标准院作为央企,一直都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进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刘志鸿称。
在企业党建工作中: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强化思想建设。标准院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融入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转型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抓手,标准院党委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化业务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强科研和标准对绿色建筑的引领作用,主编了《绿色住区标准》、《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并承担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规划研究》、《建筑节能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量化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绿色方面的重要课题。同时,标准院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申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该项目着力提高乡村设计水平和建造质量,将为提升我国乡村宜居水平提供重大基础研发支撑。此外,积极发挥标准院在设计咨询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总承包业务,并搭建绿色建筑领域集成平台,致力将标准院打造成为具有一体化集成设计、全过程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和部品应用咨询等综合能力的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商。
在人才建设方面,标准院党委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人才强企策略:推动制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岗位与职级管理办法》、《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办法》;搭建全员覆盖、全职业生涯覆盖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针对全部职位序列和职级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并设置课程;成功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充分利用博士后工作站的优惠政策,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这些年来,标准院已培养打造出一支高质量的干部人才队伍,成功培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名。
标准院“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提高了企业的政治站位,强化了党的领导,增进了企业创新活力,营造了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
 
结语
正是经过63年的坚韧淬炼,标准院在标准立院、技术创新、多元发展的硬实力下,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软实力——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标准之道”:“一切高标准”的企业精神、“推动技术进步,成就建筑梦想”的企业使命、“打造卓越的百年企业”的发展愿景、“正德善能、务实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共同构成了凝心聚力、支撑标准院不断创新发展的坚实后盾。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标准院的“前世今生”已逐渐清晰,但它的故事尚未结束——刘志鸿为标准院未来发展绘了这样一幅蓝图:顺应新时代国家与行业发展大势,践行“推动技术进步、成就建筑梦想”的崇高历史使命,坚持“高端技术集成服务商”的战略定位,以绿色化为核心、信息化与工业化“三化”融合发展的建筑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方向,在核心能力建设、业务转型、科技研发等方面重点发力……
相信,走过63年光辉历程的标准院,进入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甲子到百年。

本文刊登于《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9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