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新闻 >
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建研院“科学”筑牢这条人民防线!
作者:admin 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09年,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全国防灾减灾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防灾减灾,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中国建研院多年来积极从事建筑领域  抗震、抗风、防火、防化等方面的研究,持续致力于减轻灾害风险的实践研究,
并积累了大量经验。
 
①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的灾害。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建研院工程抗震领域专家曾赶赴灾区,进行灾后房屋及生命线工程应急评估。通过对震害资料的系统分析,专家们开展专题研究,总结震害经验和教训,并将其纳入建筑抗震系列标准规范中,为当时我国大规模开展灾后重建、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中国建研院专家持续致力于抗震领域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陆续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建筑震后应急评估和修复技术规程》JGJ/T415-2017、《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101/T-2015、《约束砌体与配筋砌体结构技术规程》JGJ13-2014、《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示(抗震鉴定)》19G108-5等十余本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并进行了上百场标准宣贯,累计参与达3万余人次。撰写了《建筑震害启示录》《建筑抗震鉴定技术手册》《全国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示例》《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疑问解答》等学术著作。
 
通过标准修订和科学宣贯,我国中小学、医院等涉及公共民生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实现了整体提升,从业人员抗震鉴定和加固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极大推动了国家的工程抗震加固行业的进步,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针对抗震领域防灾减灾,中国建研院抗震所的专家们在多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应科学规划灾后重建建设场地,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和地质条件复杂地段;二是应提升两类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第一类是灾害发生时逃生能力差的人员集中使用的建筑,如中小学、养老院等建筑,第二类是抗震救灾建筑,如医院、救灾指挥中心、消防站等;三是应加强政府对村镇建筑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四是应深入研究建筑震害机理,加大工程抗震研究投入;五是应针对既有建筑科学地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排除抗震安全隐患;六是应积极推进先进抗震设计方法、优良的结构体系和减震技术的应用。
 
②工程结构抗风设计
 
风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冬季季风造成的小规模风灾发生得更为频繁。尤其是近年来,超强台风频频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中国建研院建筑抗风研究所每年都为数十项工程提供风荷载试验咨询服务,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巨幅网幕国旗等重大工程的抗风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且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风灾的相关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
 
2012年,抗风所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的研究,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了厦门沿海低矮房屋的工程示范,在当地建设气象观测站,提出了若干适用于乡村建筑的抗风减振措施。2016年,莫兰蒂台风侵袭中国东南沿海,抗风所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严重的厦门地区考察,重点针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破坏和损失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分析,总结了风灾的主要成因和针对性改进措施。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吹袭澳门,国务院组建专家组赶赴澳门协助特区政府对风灾进行评估总结,中国建研院抗风领域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针对此次台风灾害的主要特点和抗风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针对我国工程抗风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建研院的抗风研究人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工程抗风的制度化建设,通过专项审查、强制标准等途径为结构抗风提供刚性约束;二是要高度重视风振引起的舒适度问题,推动风振控制技术的普及应用,打造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品质宜居建筑;三是要重视风洞试验在抗风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通过资质审查、专家委员会评议或第三方验证试验等多种途径,提高风洞试验成果的可靠性,为结构抗风设计提供准确依据。
 
③工程防火
 
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从技术上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消减灾难的发生,或在有灾难发生时使更多的人有逃生的机会、减少财产的损失,是防火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担当、责任和使命。
 
中国建研院建筑防火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持续致力于防灾减灾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大型综合体、超高层建筑、大型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等公共建筑防火安全,形成了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并成功应用于2008年奥运场馆、城市地标建筑、机场航站楼、高铁站房、城市轨道交通等,为保障其消防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展城市公共防火安全的同时,中国建研院防火所也承担了农村“十一五”“十二五” “十三五”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防火安全课题,破解了一系列防火领域防灾减灾的重要问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防火安全保障。
 
2022年冬奥会即将召开,防火所承担了五个竞赛场馆中唯一的新建场馆——国家速滑馆特殊消防设计工作,成功解决了防火分区划分、人员疏散等防火设计难题。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项目是2022年冬奥会又一重要比赛场馆,防火所承担了其特殊消防设计评估工作,防火技术领域专家面对改造难题,采用消防工程学量化计算方法对各火灾场景、疏散场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消防设计方案。
 
④人防工程防化设备质量管控
 
人防工程是系统工程。中国建研院空调所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与某防化研究院开展合作,共同进行空气过滤和净化产品测试及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共同编制了国家标准GB/T 6165《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 效率和阻力》及GB/T 14295《空气过滤器》。同时,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直致力于提供过滤性能检测方法、检测台开发建造等技术支撑服务。
 
凭借着良好的工作基础,中国建研院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通过2017年3月国家认监委和国家人防办联合专家组的考察评估,获得人防过滤吸收器成品及其关键原材料的第三方验收资质。人防过滤吸收器广泛安装于人民防空工程通风系统中,用于过滤外界受污染空气中的毒烟、毒雾、放射性灰尘、细菌气溶胶和毒蒸汽,确保战时滤毒通风,向防空地下室内输送所需要的清洁空气,以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其性能直接影响人民防空工程的核生化防护能力。
 
受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委托,中国建研院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从2017年4月开始实施质量验收工作。截至目前,完成国内23家人防企业生产的过滤吸收器10.7万台、自由基激发器11.3万套和人防专用催化剂5200吨的质量检验工作,规范了人防过滤吸收器市场,为我国人防事业把好质量关。
 
如何发挥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中国建研院的专家们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科学界定各类人防工程防灾减灾功能;二是探索利用人防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示范作用;三是加大对市民的宣传和演练。
 
⑤污染控制研究与疫情防控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此后禽流感、口蹄疫、MERS、非洲猪瘟等疫情不断,防范各种重大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中国以及国际防灾减灾重点。在我国,生物安全已经立法,并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研院环能院净化中心是我国最早开展污染控制研究的团队,近年来主编参编相关领域标准31部,包括GB50346《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686《传染病医院施工与验收规范》、DB11/663《负压隔离病房建设配置基本要求》、CECS/T 662《医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筑技术标准》等,并在国内外出版多本实验室、隔离病房、生物安全方面的专著,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与建设》《隔离病房隔离原理》等。为建设我国防疫抗灾体系,净化中心会同相关单位完成多项国家生物安全、医学领域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包括《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关键设施设备物理学风险评估研究》等。

在防范疫情而开展的病毒微生物研究中,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关键,净化中心团队承担了我国大部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的检测验收工作,包括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武汉P4实验室,通过严谨、细致、科学的检测,确保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安全可靠,坚决杜绝实验室泄漏风险。
 
疫苗是抗灾减灾、战胜疫情的法宝。疫情发生以来,净化中心凭借在高等级防护疫苗车间的设计建设上特有的技术优势,在国内外无相关标准和参考的情况下,凭借多年技术经验的积累,先后完成武汉生物制品所、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内的我国首批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及配套实验室的设计工作,为最终战胜疫情发挥重要作用。
 
 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中国建研院将持续聚焦中国建筑行业科技创新,
探索建筑领域防灾减灾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全力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科学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