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新闻 >
标准引领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admin 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王清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主任委员,标准大师。

今天是第53届世界标准日,是我们标准化工作者的节日。作此主题报告契合世界标准日国际主题“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概述

简单回顾一下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包括启蒙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内涵完善阶段。从1960年到1989年是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启蒙阶段。它起步于1960年保罗·索勒的“生态建筑”理念,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有关的著作,包括1972年第一届全球环境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一直到1989年《蒙特利尔协议》。1990年到2001年是绿色建筑发展的起步阶段。标志性的成果是英国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认证体系,也是世界首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992年美国能源之星认证(Energy star),1993年加拿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BEPA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成立,1996年中国香港环保建筑协会成立并发布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法国高环境质量评价HQE(High Quality Environment),以及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认证体系和中国台湾EEWH(Ecology, Energy saving,Waste reduction, Healthy)等。2002年到2014年是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2002年世界绿色建筑协会成立,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2008年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专委会成立等,2014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二版)发布实施。2015年至今是绿色建筑内涵发展完善阶段。这个阶段把健康、以人为本融合到绿色建筑的内涵中。2019年中国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更加强调人的感受、人的健康舒适,更加强调以人为本。

 

图1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二、绿色建筑标准发展概况


从图2可以看出,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包括葡萄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丹麦、瑞典、土耳其、俄罗斯等。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2    全世界发布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国家

典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英国BREEAM认证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由英国建筑研究院(BRE)于1990年制定,在全球89个国家被采用。BREEAM认证体系的颁布,标志着世界绿色建筑由理念启蒙阶段进入工程实践阶段。自1990年颁布以来,在欧洲绿色建筑认证市场份额超过了80%,并在亚洲和美洲迅速扩大,全球超过200万栋建筑注册了BREEAM认证,帮助数千家企业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建筑能效。英国BREEAM认证体系包括BREEAM新建建筑、BREEAM建筑改造、BREEAM运行维护、BREEAM社区、BREEAM基础设施和BREEAM高品质住宅。BREEAM认证体系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和公寓、教育、交通场站、酒店、社区、体育场馆、政务中心、医院、办公、零售商店、工厂、数据中心及其他类建筑。另外,BREEAM认证体系还有新建建筑、改造和装修、运营维护、绿色社区4个国际版。英国BREEAM认证的指标体系如图3所示。BREEAM认证体系于2016年首次进入中国。截止到2020年1月,超过680栋建筑获得了BREEAM认证,超过900栋建筑进行了注册,累计建筑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典型认证案例——中粮·置地广场。办公楼总占地面积13030m2,总建筑面积81698m2。获得了BREEAM-NC Excellent认证,是BREEAM中国2020年度的旗舰项目。项目针对城市办公人群痛点,推出了融惯Work-CO-Life的3C生态体系,实现圈层互动、社区互通、智慧办公。双层呼吸式幕墙、VAV与新风系统、PM2.5防霾系统、大堂与公区的绿色橱窗、屋顶花园等技术,为入驻员工创造绿色健康的办公生态。


图3    英国BREEAM认证体系的指标体系

美国LEED认证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于1998年发布,用于推广和认证绿色建筑与绿色社区,是推动建筑市场转型的有力工具。该认证体系也是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在美国50个州和国际上175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LEED标准体系发展历程如图4所示。美国LEED绿色建筑标准于2005年首次进入中国。2005-2016年,中国获得LEED认证项目的总面积年增长率为77%。截至2020年,LEED中国认证项目总数达3060个,总面积达1.15亿平方米。连续5年蝉联LEED海外认证排行榜榜首。在疫情席卷全球的艰难境遇下,LEED 在中国的认证仍呈上涨趋势,尤其在既有建筑和城市板块有突出成绩。已认证项目多集中于上海、北京、香港、深圳等城市。

 
 图4    美国LEED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德国DGNB认证体系是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与德国政府于2007年共同开发编制,具有国家标准性质。德国DGNB认证体系包含绿色生态、建筑经济、建筑功能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属于以性能为导向的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认证体系。德国DGNB认证体系涵盖建筑行业整个产业链,以确保达到业主及使用者最关心的建筑性能为核心,致力于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德国DGNB标准体系包括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和区域评价标准体系。其中,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建筑运行和室内装修。区域评价标准体系包括社区、商务区、商业区、工业厂址、体育场馆、休闲度假区和城市垂直空间。德国DGNB认证体系的指标体系如图5所示。德国DGNB认证体系评价的阶段包括规划设计、建造施工、运行维护、既有建筑改造和拆除五个阶段。
 
图5  德国DGNB认证体系的指标体系

法国HQE认证体系是由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CSTB)牵头编制的。它与英国BREEAM、德国DGNB认证体系共同构成欧洲三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图6可以看出,与其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相比,法国HQE认证体系突出强调对使用者健康的关注,建筑对使用者健康与舒适的影响权重占到50%。法国HQE认证体系分类包括建筑建造、建筑改造、建筑运营、社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其认证类别包括规划标识、设计标识、竣工标识。法国HQE认证体系拥有超过384,000座经过认证的建筑物和房屋,有6900万平米的认证建筑,涵盖了建筑(新建)维护、建筑运营、城市规划,其中以住宅建筑认证为最多,共有107,796套集体和个人住房获得HQE认证。法国HQE认证体系目前已在25个国家得到应用,包括法国、德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俄罗斯、加拿大等。法国HQE认证体系在中国目前拥有3个已认证项目。青岛西海岸•创新科技城体验中心是首个获得HQE卓越级(Exceptional)和中国健康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双认证的项目。
 
图6   法国HQE认证体系与英国BREEAM、德国DGNB认证体系对比图

澳大利亚主要有两种评估体系,一种是绿色之星 (Green Star ) 评估体系;另一种是澳大利亚国家建筑环境评估NABERS(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ystem)。澳大利亚Green Star 评估体系,相当于团体标准,是由成立于2002年的非盈利性机构——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GBCA)编制的。澳大利亚Green Star 评估体系包括社区、建筑设计与施工、室内装修、运行维护。其目标是打造健康、宜居、高效、舒适和可持续的澳大利亚绿色建筑。澳大利亚NABERS评估体系,具有国家标准的性质。它是2001年由澳大利亚环境与资源部招标编写的,发布了第一版。2005年新南威尔士州能源、公共事业和可持续发展部负责商业运行。从2010年11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商业建筑详细资料公开方案》要求,在买卖或租赁大型办公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或以上)时,卖方或出租人必须出具建筑的NABERS能源利用认证。澳大利亚NABERS评估体系(如图7所示)是一种六星评价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分别开发了能源利用、水利用、垃圾处理、室内环境、碳中和5个评价标准,每个标准均可单独使用,并分别颁发相应的认证证书。

图7   澳大利亚NABERS评价标准体系

日本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认证体系,是2003年7月由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委员会发布的,最先把“建筑环境效率”引入评价体系中,对环境质量(Q)、环境负荷(L)两方面进行评价。日本CASBEE认证体系由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中心(原日本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管理,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第三方机构开展的评价审查制度,实施主体包括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中心以及其认证的民间机构。日本CASBEE评价标准体系,包括住宅系、建筑系、街区系和都市系,每个系包括不同的评价标准(见图8)。图9是日本CASBEE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


图8  日本CASBEE 评价标准体系


图9  日本CASBEE认证体系的指标体系

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Green Mark)认证体系是新加坡建设局(BCA)于2005年推出的绿色建筑认证。新加坡Green Mark认证体系是第一个专门为热带气候而设的绿色建筑评级系统,其他东盟国家也广泛采用。截至2019年底,新加坡超过40%的建筑物已获得绿色建筑标志认证。2021年3月,BCA公布了新加坡“第四个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到2030年,新加坡80%的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且建筑节能率相较于2005年将提高80%。同时,从2030年起,新加坡80%的新建建筑将实现超低能耗。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与标准体系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如图10所示,它的启蒙阶段开始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起步阶段始于2006年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发布实施。发展阶段始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转型阶段始于2019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三版)发布实施。
 
图10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中,设计阶段有《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JGJ/T449—2018两部行业标准。施工阶段有《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标准》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两部国家标准。运营阶段有《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一部行业标准。改造阶段有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2015等,行业标准《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JGJ/T425—2017。评价阶段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等10部标准。中国评价标准体系如图11所示。与国外相比,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从设计、施工、运行、改造、评价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图11      中国评价标准体系
 
三、标准引领绿色建筑发展


大家知道,中国已经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施工、运行、改造、评价标准体系。这里着重介绍标准体系中一些典型的绿色建筑重点标准。
第一,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该标准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起步阶段,以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在建筑工程竣工后,施工图纸完成后进行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第二,是《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该标准以进行改造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要求扩建建筑面积不应大于改造后建筑总面积的50%。评价包括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设计评价是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是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该标准修订后的指标体系也是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
第三,是《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该标准以城区为评价对象,评价分为规划设计评价和实施运管评价两个阶段。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等8类指标,以及技术创新。每类指标下均设置控制项与评分项,技术创新为加分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与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得分值或不得分。
第四,是《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 51356。该标准以单个校园或学校整体为评价对象。绿色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应由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与推广5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下均设置控制项与评分项,评价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与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得分值或不得分。
在绿色建筑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绩斐然。一是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清晰。按照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十四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要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二是绿色建筑的面积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21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85.91亿平方米,2021年新增绿色建筑23.62亿平方米。2022年上半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90%以上。三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大幅下降。随着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成熟,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逐年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四是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我国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涵盖了绿色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过程管理、运行维护、更新改造、性能评价等。据了解,绿色建筑发展带动了30多个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已达3.4万亿元,到2025年将达6.5万亿元。

四、绿色建筑创造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14次提到“美好生活”,且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结束报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调查研究认为,美好生活的内涵包含国家、家庭关系和个人物质三个层面。其中,国家层面包括稳定、小康、国泰民安、和平、安全、丰衣足食等。家庭关系层面包括团圆、温馨、恩爱、亲情、爱情、事业、工作等。个人物质层面包括经济、财富、环境、阳光、绿色、环保等。三个层面之间,个人物质层面是家庭关系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撑,而个人物质层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与绿色建筑密切相关,因此绿色建筑是支撑美好生活最重要物质体现之一。
当前,“绿色、健康、智慧”正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居标准。寻求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是构成美好生活的重要要素。绿色建筑的安全耐久性、健康舒适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宜居性、生活便利性5大性能与我们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绿色建筑要求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因此,绿色建筑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一是绿色建筑助力安全性能提升。要求场地选址安全、结构建材安全;紧急疏散、应急救护通道畅通;具有保障人员安全的防护措施。二是绿色建筑助力宜居家园建设。建筑内外设置要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生活垃圾要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点要合理设置并与周围景观协调;要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化用地;要充分保护和修复场地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建筑及景观;要合理布局室外吸烟区;场地内风环境要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要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三是绿色建筑助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统筹利用水资源,防止超压出流;绿化灌溉要采用节水灌溉系统,要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要自动关闭装置等措施,或要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绿化灌溉、车库及道路冲洗、洗车水用水、冲厕和冷却水等要多采用非传统水源;要使用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要选用可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四是绿色建筑助力节能减碳。要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能耗分项计量,要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采光区域的人工照明岁天然光照度变化要自动调节;照明设备、水泵、风机等设备要满足节能评价值要求;要结合当地气候和自然冷元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五是绿色建筑助力全龄友好。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要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楼梯间要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距离主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5m;建筑室内公共区域、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道路均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建筑室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均为圆角,并要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要设有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六是绿色建筑助力健康舒适。要求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生活饮用水水质要达标;直饮水、集中生活热水等水体的水质要达标;设备层、机房采取合理的隔振和降噪措施:要采用隔音墙面材料、隔声窗、隔声门等;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现场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要合理开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要设置外遮阳装置。七是绿色建筑提高生活便利性。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要求有步行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要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和空间;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八是绿色建筑助力疫情防控。要具备疫情防控的基础功能。强调合理建筑通风、室内清洁、垃圾管理、信息宣传、信息化防控管理、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等。要提供疫情防控工作便利条件。建筑及场地为设备设施快速接入、人员与车辆有效管控提供便利,建筑房间在必要时进行功能转换,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公共区域满足全龄友好设计。降低感染风险和预防交叉感染。通过控制空气和污染物的串通和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设置有效的水封,利于降低病毒通过排水管道传播并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控制室内PM2.5浓度降低病毒浓度等。促进建筑使用者身体健康。绿色建筑在水质、空气品质、健身、抑菌功能建材等促进身体健康方面进行规定,以降低建筑使用者患病风险,提高人的抵抗能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生产生活环境。建筑或场地周边具有超市、菜市场、医院、交通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利于保障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九是绿色建筑助力海绵社区建设。要求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社区雨水花园、植草沟;设置雨水调蓄池。十是绿色建筑鼓励地域文化传承。采用适宜地区特色的建筑风貌设计,因地制宜传承地域建筑文化。

五、绿色建筑未来发展重点

对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重点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建议。第一,降低碳排放强度。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t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6%。因此,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将是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键部分。我们曾经对绿色建筑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做过模拟计算。案例模型分为两种,一种为22层住宅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框架结构,建筑高度69.75m,地上建筑面积10373m2,建筑占地面积502m2。另一种为5层公共(办公)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框架结构,建筑高度23.25m,地上建筑面积14419.6m2,建筑占地面积2873.64m2。减碳情景设置条件如图12所示。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严寒气候区、寒冷气候区、夏热冬冷气候区、夏热冬暖气候区、温和气候区)绿色居住建筑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碳减排效益如下:一星级:12%~15%;二星级:23%~33%;三星级:32%~46%。不同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碳减排效益如下:一星级:11%~17%;二星级:28%~32%;三星级:42%~53%。


图12   减碳情景设置

第二,建设健康建筑。绿色建筑5大性能不断深化,延伸为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等。与绿色建筑相比,健康建筑对健康相关元素更加聚焦,涵盖的专业领域更广泛,对健康指标的要求更高,用户的可感知性更明显。健康建筑是在满足建筑性能基础上,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使用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健康建筑的内涵实现了规模上从单体到区域,周期上从设计到运行、从新建到改造的延伸与拓展。除了健康建筑之外,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健康社区、健康小镇和既有住区健康改造一个整体的标准体系。我国已在23个省、直辖市和香港地区完成了1.23亿平方米健康建筑、社区、小镇、住区改造等的设计和建设,实现了我国健康建筑从单学科为主到跨领域融合、从部品建筑到城镇片区、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市场先行到政策加持双驱动推进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提高智慧水平。2022年世界标准日中国祝词为数字时代的标准化。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增至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8%。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化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数字时代的标准化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智慧性能提升是绿色建筑的发展重点之一。从城市、住区到建筑本身,智慧相关标准编制成为引领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方面与智慧相关标准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市 建筑及居住区综合服务平台通用技术要求》GB/T 38237-2019、《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指南》《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G/T 36333。住区方面智慧相关标准有《智慧住区建设评价标准》T/CECS526-2018、《智慧住区设计标准》T/CECS 649-2019、《智慧城市建筑及居住区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建筑方面智慧相关标准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2015、《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1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规范》DGJ32/TJ177-2014、《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规范》CECS 182:2005、《智慧建筑评价标准》。建筑智慧化逐渐成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2019年新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充分结合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要求,梳理提出新时期绿色建筑的基本技术要求,提出智慧化要求。在绿色建筑标准引领下,传统建筑业深化改革升级,绿色建筑将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智慧建筑是绿色建筑向信息化发展的体现,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四,发展绿色建材。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增绿色建材条文,首次提出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动绿色建材应用。绿色建材的内涵包括节资降耗、低碳排放、安全健康、循环利用。2020年10月13日,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政府采购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一是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整体发展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国际交流日益活跃。绿色建筑标准获得国际认可。2020年3月,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发文刊登中国绿色建筑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贡献。指出绿色建筑是中国建筑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肯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2018年,与世界绿建委签署了绿色建筑合作备忘录,将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作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向,联合推动中国绿色建筑走出去,并实质性支持相关技术研发。一是与国际组织形成广泛的友好合作与联合推广机制,为标准发布后的实施推广奠定良好基础。联合全球建筑联盟GABC共同编制编制《全球建筑行业形势报告》。与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签署《国际建协可持续发展目标达卡宣言》,将健康、可负担得起的住房,良好的照明、声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全龄友好设计要求列入宣言。携手国际工作环境评估中心Leesman共同开展办公场所测评,评估健康建筑运行效果。与由法国能源署发起的Construction 21,联合推进建筑及城市可持续绿色解决方案。与IWBI、UL等达成健康建筑、健康社区联合推广合作协议。与德国DGNB、法国CSTB、英国BRE就绿色可持续建筑达成长期合作共识并签署备忘录。三是建立丰富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交流、共享信息、联动资源,推动健康、绿色、可持续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四是发布标准英文版。国际社会对绿色建筑具有高度的认同,且“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需要具体标准作为支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英文版的批准发布对于依据该标准开展绿色建筑国际业务与活动,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具有积极意义。五是中德、中法、中英分别达成共识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发布了双认证评价指南;实现了条款互认:分别获得各国双方认可,可以与BREEAM标准互认的条文。包含计算书、模拟报告等证明材料替代,还包括对应的标准条文和得分;形成了双认证统一评价流程,做到申报工作量减少和评审费用减免;实现了8个双认证项目落地。六是绿色建筑海外项目。海外项目中,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环境工学部校区主楼获得日本绿色建筑标准(CASBEE)S级认证。(阿尔及利亚)安纳巴121套高端房地产项目是中国绿建第一个非洲标识HQE最高级 Exceptional。七是联合认证项目。中德、中英、中法双认证均有多个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