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新闻 >
标准科技创新专家谈: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
作者:admin 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编者按】9月10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打造高水平、高效率、高规格的标准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共设置开幕式、主旨报告、院士论坛、高端对话、高端沙龙等板块。其中,在高端沙龙环节,广西大学校长韩林海、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大伟、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标准所原所长倪光斌、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存东、建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发光,以“致敬标准化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围绕标准科技创新、标准国际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沙龙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秘书长蔡成军主持。编辑部对专家发言进行了整理。精彩内容将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长安大学校长、教授,标准大师 沙爱民:
 
 
主持人:
沙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根据您前期的研究,能否跟我们分享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一些体会?
 
沙爱民:
结合长期从事工程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制、推广应用以及国际化等方面的工作,主要的体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程标准建设必须要服务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目前,国家高速公路已经达到了17万公里,公路路网达到535万公里。在公路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针对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开展技术研究攻关,得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应用示范推广,最终形成技术标准。比如,我们国家沥青路面早期修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抗裂耐久难题,研究形成高强、抗裂、抗冲刷的基层材料技术,有效解决典型的基层开裂导致的沥青路面损坏。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又面临着沥青路面怎么能够适应绿色发展要求,在保证道路通行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解决道路基础设施环保功能难题,形成环保型的路面技术。在当下,根据国家提出的智慧交通要求,需要开发公路的智慧功能,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沥青路面需要具有自感知、自调节、自修复等智慧功能。甚至面向未来,如何解决道路基础设施资源化问题,实现能源自洽以及减少碳排放,即使用清洁能源问题,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沥青路面技术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在上述过程中,就会形成新的技术,经过应用实践和检验完善之后,就可以形成新的标准。这是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来牵引工程技术标准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工程标准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和路径就是要进行科技创新。
我们的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是要为我们国家的工程建设服务,国家的工程建设有特殊的环境、地质、气候以及工程使用等方面的要求,直接照搬国外的经验并不能够完全解决我们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进行技术创新。比方说,我国早期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较为严重,路面出现水损害甚至出现开裂、车辙等病害,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公路路面采用的是典型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这类结构在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和技术传统特点的同时,还面临典型的基层开裂和面层裂缝反射的问题。国外并没有将这种结构用在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上面,也就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自己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为我们国家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等路网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同时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具有显著地社会、经济和技术价值。
三是工程技术标准的建设和工程技术的应用推广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工程建设实际上是要遵照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进行设计、施工、管理与养护,新的技术研发出来之后,如果不形成技术标准,大家不一定敢用。因为在设计审核以及将来的建设管理中落实责任的时候,大家觉得没有相应的依据,所以很难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只能作为工程试验段来进行新技术的现场应用。新技术只有上升到标准层面之后才能进行大面积的应用推广。
另一方面,一项新技术只有经过众多的工程实践或者是工程应用的检验,才能够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形成标准。在新技术形成之后,加快应用推广、不断的修正完善、尽快形成技术标准,这样更有利于技术的应用推广。所以工程技术标准的建设和工程技术的应用推广是相辅相成的。
 
主持人:
我们了解到您在国际标准对接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像组织开展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对接研讨及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国际论坛等工作。请您谈一下,组织开展中外工程建设标准对接工作有哪些收获?目前推动国际标准统一,还存在哪些问题?
 
沙爱民: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需求的大背景下,自2017年起,在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国家外专局、教育部、陕西省、中国公路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长安大学先后发起组织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等双边公路工程标准对接研讨会,创办了“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国际论坛”,分别于2018年6月疫情前和2023年3月疫情后成功举办了2届,并牵头成立了“国际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标准联盟(TISA)”。同时创办了道路工程领域英文期刊《Journal of Road Engineering》,为世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标准研究者、制定者和使用者打造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各国专家、学者就各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深入理解、准确应用和合理对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装备的使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公路工程领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正如主持人所言,尽管通过标准对接会议及基础设施论坛,各国专家都阐明了对技术标准对接重要性的认识,也达成了对公路工程领域标准对接的共识,但目前在标准国际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语言乃至文化差异,中国工程技术标准目前被世界其他国家了解的较少,建议加大将中国标准翻译成英文和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力度,首先要让中国工程技术标准方便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熟知和应用。
各国地质、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资源供给条件差异较大,建议加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标准对接,首先努力实现技术标准的区域性协同,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工程标准的国际化。
 
主持人:
您认为我们国家要怎么样来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工匠精神?
 
沙爱民:
我认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有家国情怀和国之大者。作为一名科学家,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具有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最终结果是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所以一定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来进行科技创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用科技成果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我觉得这就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至于工匠精神,我理解的是对待工作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品格。
除了刚才提到的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我们还需要弘扬工程师精神。这里所说的工程师精神,是指具有敬业奉献、严谨规范、协同创新的精神。一名卓越的工程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专家,甚至还是能够考虑社会环境、尊重人文历史的文化专家。能够综合各种复杂的因素和矛盾,通过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同时又保证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创造性,是能够集工程技术、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专家。
 
专家简介
沙爱民,长安大学校长,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标准大师,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特等或一等奖6项。
长期开展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编制、审定和国际化等工作,主编或主审国家、行业、团体等标准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标准相关论文27篇;开拓性组织了中美、中俄、中法、中非公路工程标准对接研讨会,创办并成功主办两届“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标准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