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新闻 >
我国大城市圈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admin 单位: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
□ 司林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其区位发展优势突出,完全具备成长为世界级大都市圈的潜力。作为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大都市圈是发展的必然,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
  如果回顾全球的城市发展历史,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历史,并且要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城市的本质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认为是“聚集”。“如果还可以再增加一个词,那么我会选择‘组织化’。”他说,这两个词既能够解释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所在,也能够解释城市为人诟病之处。“从聚集的角度看,正是通过人口以及人类活动在城市这个相对狭小空间的聚集,人们才可以享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带来的各种正收益,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也正是因为聚集,人们不得不承受交通拥堵、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超负荷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大都市圈,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顶层设计,着眼长远,循序推进。”

  学习与借鉴可谓发展捷径
  包括都市在内的城市,作为一大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寄托着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现实梦想。应该说,从城市出现的那一刻起,到城市里生活、成为城里人,就是人们孜孜不倦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而从一个个城市到一个个大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进程,也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张来明指出,在大都市圈中,聚集和组织已经超出了单一城市的人口、产业、社会活动和治理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规模、不同特点、不同功能的城市为单位,在更大空间更深层次的融合式进行。“正如城市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一样,大都市圈则在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了国家各类资源,推动国家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上升到新水平。”他说。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多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巨型都市圈,包括美国的纽约 波士顿 华盛顿都市圈、日本的东京都市圈、英国的伦敦都市圈等。这些都市圈以一个或若干个大城市为核心,形成了经济和社会活动活跃、功能互补性强的空间圈层结构,成为所属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中心和竞争高地,并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单一城市人口、资源与人类活动过度聚集而导致的各类城市病。
  “中国永远要做一个学习大国。”张来明说,“这同样受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大都市圈发展上。因为在这方面,我们是后来者,先进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有借鉴意义。虽然我国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地理气候、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
  从目前城市发展已至的阶段看来,人们的愿景指向是一致的,即大都市圈在创造物质繁荣的同时,可以更加兼顾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社会的公平正义、城市治理的井井有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强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形成和成长、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对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有客观规律可依循。向这方面的先进国家积极学习并学好,我们就可以少花代价、少走弯路。”张来明说。

  发挥好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
  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历了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规模,把过去3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并不夸张。正是基于这样大规模的城镇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3个超大规模的都市圈,此外还形成了大大小小10余个规模相对较小的都市圈。在这三大都市圈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上亿人口。这三大都市圈集中了所在区域90%以上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区位发展优势,具备成长为世界级大都市圈的潜力。
  对此,张来明指出,从世界级大都市圈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既面临一些现实难题,也有不少有利条件。
  就难题而言,不仅表现为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也表现为行政手段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和约束以及当前发展阶段所设定的资金、人力、技术、经验、管理等因素限制,这一切都对城镇化进程管理和大都市圈治理形成了较大的约束。
  “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我国大都市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张来明具体解释说,一是从制度上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并突出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虽然目前我国经济遇到了一些压力,但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一切无疑会为新型城镇化和大都市圈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三是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改善,为大都市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可以说,中国大都市圈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坚持不懈地付出艰辛努力。”张来明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科学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着重做好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交通为切入点完善支撑都市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制度改革打破行政边界对资源要素流动的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