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帐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新闻 >
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奋力打造“中国建设”国际品牌
作者:admin 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13年9月和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迎来了快速推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从“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领会“一带一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为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和开拓“走出去”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新动力、营造良好的新环境。

第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是国家新型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度变革和调整的关键历史时期,也称为“新常态”。面对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行动纲领。“四个全面”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创造性、实践性、系统性和人民性。“一带一路”构想又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型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明确了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其战略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巩固中国同中亚和东南亚的合作基础。“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是逐步形成两个“辐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

三是带动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四是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东部省份可以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一带一路”规划即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的建设,通过投资、技术转让、物资援助,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第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条件。

201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596亿元人民币(折合1540.7亿美元),同比增长8.2%,新签合同额13084亿元人民币(折合2100.7亿美元),同比增长9.5%,带动设备材料出口161.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我国有65家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商前列。“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聚焦在沿线国家,为对外承包工程开创了新的市场。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个核心。当下最紧迫且比较能够做到的是“三通”。

一是设施联通将直接催生对外承包工程新的项目机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目标是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亚欧非三大洲连成一片,覆盖人口近46亿,GDP总量达20多万亿美元,约占全球三分之一,重点聚集这些国家的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来看,建筑业对外承包企业相关市场引致的机遇尤其值得关注。二是贸易畅通通过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及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有利于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新的项目机会的落地。贸易畅通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愿景与行动》提出,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预计未来10年,“一带一路”出口规模占比有望提升30%以上,沿线国家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将有利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开拓市场和实施项目。自2015年5月1日起,中国启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的通关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实施。

三是资金融通将为对外承包工程提供急需的资金支持。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市场的竞争已从设计、采购、施工和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的竞争演变为企业融资能力的竞争。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亚洲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承包工程市场机会无法变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组建运营,将缓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使得更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落地成为可能,其他金融合作也有利于对外承包工程的融资和结算。当然,要实现上述“三通”必须充分发挥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保障“一带一路”成功的重要引领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力争在政治稳定而清明、经济活跃而有序、文化包容而独特、社会公平而正义、法制健全而与时俱进的投资目的地国家富有建树。

第三,“一带一路”开放格局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复苏期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未来十年将为建筑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必须综合判断、精准把握、科学谋划,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为建筑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业产值的绝对值和增长速度近几年都有明显下滑,但是“一带一路”战略各项具体措施的不断落地,为我国建筑企业提供了加大海外市场投资的机会,拓展海外建筑市场空间,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优势。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国内的市场中,2015年由“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基建投资拉动的国内基建投资规模在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中,截至到2015年年中,已经落实的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商务部预计“一带一路”战略将极大提升我国大型建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同期,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新签合同额716.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9%,同比增长11.2%。“一带一路”战略促成的典型项目包括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等。

二是“一带一路”为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市场环境。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低价劳动力红利已经大步消退,以劳务为特征的对外承包竞争力优势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国际工程承包供给水平、对接高端市场,必须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与中国制造和工程承包的国际竞争优势深度结合,既有助于改善沿线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又有助于我国建筑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由“中国承包建造”向“中国投资建设”的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可以逐步拓宽业务领域,培育竞争新优势。目前,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许多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以及发达国家承包商纷纷加入价格战。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逐步拓宽业务领域,实施多元化和差异化经营,努力由传统的成本价格优势向技术和管理优势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推进交通、能源等传统优势项目发展。另一方面,以专业化为支撑,适度多元化发展,努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行业龙头企业来说,可以主动承接国际先进工程技术转移,加强绿色节能环保建设和运营管理,注重与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培育我国企业承揽大型国际项目的竞争新优势。

其次,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在产业链末端的施工环节,加快由低端业务向中高端业务提升迫在眉睫。当下最关键的是要借助商务部“全球价值链跃升工程”、对外承包“建营一体化工程”等,以交通、电力等优势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建营一体化,减少建设和运营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协同发展,以推动工程承包企业的产业链延伸至投资领域。

最后,带动设备材料出口,优化供应链结构。长期以来,中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以劳务为主,设备材料采购基本上由业主指定,即使是一些总承包项目也多为分散采购,几乎完全丧失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采购主导权。工程总承包有利于通过产业链结构进行优化,带动国内设备材料出口,促进和助推产业链上的物资企业积极转型升级。

第四,“一带一路”与建筑业输出过剩产能的途径

“一带一路”周边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硬件设施,近年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南亚时宣布了“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依托中国经济增长,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为我国建筑业输出过剩产能提供了新途径。

一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源和经验丰富,同时相关行业处于明显的产能过剩状态,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和船舶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在80%以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之一,另一种途径是扩展海外市场,“一带一路”的周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提供了产能输出的可能性。

二是国家外汇储备有更充分的利用渠道和空间。多年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但投资渠道有限,利用效率较低,大多用以购买发达国家的国债资产。这些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的资本金,通过资本运营输出国内的过剩产能。

三是以中国高铁建设为代表呈现“走出去”的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拥有长距离和大网络建设运营的经验,桥梁架设、隧道技术、轨道铺设等技术全球领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拉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四是“亚投行”的成立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和保证。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2010至2020年10年间,亚太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提供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仅为100亿美元。根据估算,每年亚洲国家和地区基建投资的资金缺口达到7000亿美元,这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都难以弥补的资金缺口,而“亚投行”的诞生正好契合了“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融资需要。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以深化项目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助推建筑业企业“走出去”

据有关资料披露,“一带一路”规划期为35年,分三步走,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在未来的具体实施中,建筑业势必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围绕“一带一路”开放格局,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一带一路”开放格局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因而必须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企业原有的发展规划,把“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列入本企业“十三五”规划乃至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做好本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分析,掌握本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设备、资金、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准确把握企业环境、建筑行业环境、国际市场环境可能对本企业发展造成的制约因素。其次,研究本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演化路径。对于国际化战略目标的设定,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富有挑战性。最后,就是要参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进展,制订企业战略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落实战略的工作责任,建立战略实施的责任追究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二,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新趋势,着力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面对“一带一路” 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工程承包为主营业务的建筑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新趋势, 逐步成为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资源集成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融结合更加紧密的新型建筑承包商。

一是大力推进和发展投资、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随着项目管理国际化的发展,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认同度不断提高,项目业主更希望承包商能够为其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这就要求承包商能够承担从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组织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总承包管理。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打造综合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承包商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材料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创新作用。目前,我国多数施工承包企业普遍还存在业务领域狭窄、融资能力不足、难以为发包方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承包服务等问题。

首先,要从半封闭的管理模式向开放共融的方式转变。“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 包容的、多元的大战略,这也是被倡导的基本理念。可以预见到,今后以此路径所衍生的各种经济模式,都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共赢性。因此工程承包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从总承包商尽快发展为优秀的总集成商。要注重强化整合各方资源的意识,兼顾各参与方利益诉求, 处理好与国内外政府、 战略合作伙伴、 金融机构、 专业咨询机构等的关系。

其次,要从单纯的建筑施工业务向产融结合方向转变。从大量配套资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强大支持来看,国家的政策导向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希望企业能够通过投资带动主营业务发展,实现产融结合。其实,近些年海外承包工程已经显示出这一趋势,各个国家都希望外国企业能够为本国带来资金,无论是政策性贷款还是自主投资,单纯做 EPC 的市场机会越来越少。但随着各个国家对主权债务比例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主权担保性质向中国申请优惠贷款的模式已经逐渐遇到阻碍,尤其在中东欧国家,欧盟对各国的债务比例控制严格,无法通过主权担保举债,这就要求工程承包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融资能力,通过多元融资模式,既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又以自身优势抢占工程总承包高端市场。

二是以 PPP 模式为载体,深化工程项目管理。推广PPP模式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项目融资方式,而是一次管理模式和创新理念的革新,代表着国家和行业治理能力的提升。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应该说推广应用PPP模式已经初见成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PPP模式作为一项以供给侧改革为主、需求拉动为辅的项目投资模式创新改革措施,无疑将成为未来我国企业践行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器。

首先,要充分认识PPP模式对建筑企业持续发展将产生的重要影响。PPP 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作为承包方的建筑公司其自身垫资和融资的压力将得到缓解,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望改善;作为项目参与方的建筑公司,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政府补贴和公共项目运营提供的稳定现金流,将使企业收益获得更多保障,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有望加强。采用PPP模式建造、运营的项目,其质量、效益将远好于传统项目。这意味着建筑行业低于3%的平均利润率将会有很大的改变,“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将使建筑业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促使企业的盈利更趋持续、稳定。

其次,要看到PPP模式为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提供机遇。建筑业是传统行业,业务主要围绕项目建设开展,其商业模式是典型的单一型工程承包模式。近年来,已有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涉足综合投资开发模式,但为数尚少。采用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企业有了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促进建筑企业结构调整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运维服务商等角色转变。

再其次,推广PPP模式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建筑产品需求和结构的变化,工程发包正在朝着大型化、复杂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承包商的角色和作用都在重新定位,承包商不仅要成为工程项目建造和管理服务的提供者,而且要成为项目投资者和资本运营者。对于国内的建筑业企业,可以克服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等走向国际市场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以建筑业企业为主体,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和相关利益方,抱团组合成为联合舰队,驶向空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最后要强调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绝对风险水平也处于相对高位,加上PPP模式又是一个“难活细活”,既涉及理念、模式的转变,又涉及有关国家政治风险、法律体系和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差异等,因此企业需要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以开放精神和创新措施,在发挥我国企业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控。

第三,基于“互联网+”创新建筑业企业商业运作模式

“互联网+”在中国掀起的热潮正在冲击着传统建筑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缘于行业的特殊性,对“互联网”总体上处于“外热内冷”的状况,特别是一些企业固守传统模式,忽视创新转型,但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渗透交融,行业间界限日益模糊,互联网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也呈现出更多的惯性。

一是“互联网+建筑业”构建BIM技术推广应用体系。目前,业内多数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始于信息化建设。因此,对“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建筑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切入点。建筑业具有项目分散性特点,地域分布广,建设周期长,专业分工细,如何针对建筑业特点,用少量的资源解决更多的问题,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实现管理创新驱动的关键。而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的应运而生已经成为推动这个传统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驱动力量,其核心价值在于数字化管理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实践来看,BIM技术已呈现出与互联网集成应用的趋势。“互联网+”可以基于BIM模型实现数据信息采集、海量存储、模型运算、精准分析,通过集成化应用可以构建高效运行机制,系统地管控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管理等,实现项目的组织整合、流程整合、资源整合,全方位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程度,实现精益建造,提高综合效率。

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重塑传统产业转型创新体系。“互联网+”对于建筑业企业(包括与建筑业相关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在于构造面向生产者、消费者的平台型商业模式。平台型商业模式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要,并巧妙地从中盈利的商业模式。人们所熟知的O2O、C2B、B2B等都是典型的平台型商业模式。例如,北京居泰隆装饰有限公司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装饰公司、建材生产厂、饰品供应商、家具制造企业为多群体、多边生态”的全新居家装饰“O2O”商业模式。江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潢公司的商业模式呈现出“C2B”模式的基本特征,该公司通过收购家装驿站,建立电商平台,客户家装可在互联网上向该公司线上订购,然后由公司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施工并交付。由江苏南通三建发起成立的筑集采公司较早开展了“互联网+集中采购”的“B2B”在线交易平台模式,该模式通过材料集中采购、公开招标,解决采购难点。这种模式可以为建设项目材料采购、规范管理流程、加强成本控制等许多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据初步测算,可以降低采购成本7%。
弘扬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塑造“中国建设”国际品牌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企业将纷纷走向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中国建筑企业已进入战前谋划,力当主力军。但中国建筑业能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关键的是要凭借行业品牌打开国际市场。这既需要有一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更加迫切需要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引领企业规范行为,并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文化跻身世界建筑强国之列,屹立于全球建筑名企之林。

第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力与素质支撑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增长依靠各种生产要素起作用,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劳动力资源、社会资源等。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经济增长主要靠人力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最大的不同是不但不损耗、而且还由于其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提高呈现“回报递增”。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迫切需要建筑业企业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从而推动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从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人才基本层面上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结构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发生变化,复合型、开拓型、外向型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已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和“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要针对建筑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十三五”时期应对的挑战和推广PPP模式的需要,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切实做好企业家队伍、职业经理人队伍、项目经理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建筑业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青年人学技术、钻业务、长本领,要营造关爱工匠、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努力完善员工队伍知识结构,激发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培育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是打造国际一流“中国建设”精品工程的基石

“一带一路”战略构思溯源自丝绸之路,这是中国古代贸易交流给我们留下的传世遗产。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先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工匠精神,特别是以鲁班为代表的先圣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内涵丰富的物质生产技术和精神文明成果。2014年10月,在德国访问的李克强总理曾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用铝合金制造的一把小巧精致的鲁班锁,不但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精工制造的自信,也为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中传承鲁班文化、展示中国建造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新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知道,30年前,中国建筑业协会创立了以鲁班名字命名的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2010年又开展境外工程鲁班奖的评审。截至2016年,全国已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多个行业2102项国内工程、86项境外工程获此殊荣。鲁班奖的设立正是建筑业传承鲁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由此在中国建筑业树立了一个品牌、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成为我国城乡建设质量巨大成就的历史见证。

今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力弘扬和传承以鲁班文化为核心的工匠精神,不但对提升企业软实力、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中国建筑业在国际建筑市场实施精湛管理、恪守诚信经营、树立良好形象的目标追求,彰显中国建筑业把关注民生、提高工程质量视为生命的决心和佐证。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是要大力弘扬以鲁班文化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发扬中国工匠严守规矩、精益求精的良好风尚,确保国际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遗产与时代脉搏相融合,形成独特的行业特色,以务实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品牌形象,提升建筑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以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引领广大建设者特别是一线操作工人学技术、钻业务,提升整体素质,打造一支新型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四是要以诚信执业和合作共赢的恢宏胸怀,提升“中国建设”品牌的美誉度,承建一项工程、总结一批成果、赢得一方市场、结交一方朋友,助推建筑企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开放格局,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的战略载体。

结束语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其势已成,其力已积,其时已至。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四个全面”总体战略部署,积极践行和踊跃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担当主力军,坚持以创新为动力驱动行业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以科技进步增强竞争实力,加快企业战略转型和科学管理升级,为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较高贡献率的支柱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诚信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而努力奋斗。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来源:中国建设报